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审判动态
【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新时代“三个服务”示范法庭建设初探
分享到:
作者:贾吉亮、万海倩  发布时间:2022-10-11 10:52:13 打印 字号: | |

云贵交界处,有一道靓丽的法治风景线——富源县人民法院黄泥河中心法庭。从最初1间平房、1名审判员到如今1000平方米的审判综合大楼、3名干警、3名书记员。66年的筚路蓝缕,一件件办公旧物,一张张经典照片,一块块荣誉奖牌,记载着铮铮司法情、拳拳为民心,守护了一方寸土的公平与正义。



一个老公文包,承载司法的无限情怀

 一个老公文包被保存在法庭陈列室里,它是上世纪80年代法庭干警最“奢侈”的办案工具。“那个时候办案条件着实艰苦,有时候香烟壳、包装纸都是办案用品。”已退休的法庭老法官说道。这个年代久远的公文包,不仅承载着法庭干警曾经的峥嵘记忆,也是黄泥河中心法庭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缩影写照。



如今,审判庭、调解室不再拘泥于数平米之间,一块小小的屏幕便连接起了天南地北。一桌一槌,一屏一线,调解工作就此展开。屏幕这头,法官将国徽搬到了被告家中;屏幕那头,原告在“云法庭”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远程陈述诉讼请求。



黄泥河中心法庭庭长陈夏宽说:“前不久,为了方便外出外省打工的原告与居住偏远乡村的被告共享司法服务,法庭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起了一场巡回审判和‘云法庭’的‘双向奔赴’”。



“诉讼不出门,就地化矛盾”,黄泥河中心法庭立足构建以法庭为中心、乡村“解纷一码通”为标配、特设“云法庭”为补充的基层诉讼服务格局,在辖区33个村居委会全域铺设“一屏一线一法官”的“解纷一码通”33家,聘任30位特邀调解员,将“云法庭”与网格制度、综合治理等工作深度融合,打造“十分钟”司法服务圈。



一份点滴寻常的温暖,调解后回访释热


张奶奶今年75岁,膝下有三个儿子,张奶奶年事已高,没有稳定的收入,身边需要有人照顾,其次子未能尽到赡养义务,三名儿子就张奶奶的赡养事宜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无奈之下,张奶奶将她的三名儿子诉至富源县人民法院黄泥河中心法庭,请求法院为其主持公道。

法庭工作人员在了解案情后,以保障亲情为原则,从“情”“理”“法”三个方面入手,将父母恩情、法律责任等方面融入到调解工作中,最终三名儿子自愿达成协议,本次赡养纠纷得以化解。



纠纷解决以后,法庭工作人员走进了张奶奶家中开展了跟踪回访。“感谢你们的到来,谢谢你们的关心,通过你们的调解,我和我儿子之间的关系缓和不少,他们也会按时给我赡养费了。”张奶奶看到了来家中回访的法庭工作人员十分激动,脸上满是笑容。



为当事人解答疑惑、为当事人耐心释法、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正是对审判工作的延伸,也是同群众紧密联系起来的最好方法。通过跟踪回访,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条守正创新的新路子,党建引领聚焦

人民法庭“三个服务”新动力

2022年以来,黄泥河中心法庭以“红心向党,凝聚党建联盟联建共建新动力”,推动枫桥式人民法庭纵深发展。法庭创建基层党组织党建联盟,按照“归口对应、便于聚集,业务相近、便于沟通,职能对接、治理搭配”的原则,由黄泥河法庭党支部与华能滇东电厂办公室党支部、党建党支部、纪检党支部组建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党建联盟“1+3+N”模式,找到了司法提升优化营商环境的法庭新钥匙。



法庭注重抓党建,强“治理能力,精治理”,做到以“司法服务链”一站式解纷。针对辖区四个中央国有企业、两个省属国有企业、八个大型煤矿的共创共建,推动企业工会成立“企业纠纷联合多元调解委员会”,实现企业劳动争议、合同纠纷及民间借贷、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大幅下降,诉讼到法庭的涉企案件从原来的每年60多件降到现在每年20件左右,大幅减少了涉企的诉讼案件,为构建和谐平安企业提供了司法保障和智力支持。  



黄泥河中心法庭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不断推动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以司法公正感受度提升工程为总牵引,聚焦群众司法需求,充分发挥司法职能,加大司法服务力度,深入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愿,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富源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法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