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顿生疑虑,一个女同志与实干联系在一起,似乎有损柔美、娇小的特质,但想来思去还是“实干”两字最贴切。在富源县人民法院,好强、个性鲜明、对问题较真、敢碰硬、遭受不公决不退让,据理力争是她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似乎也正是这种品性,契合了做法官应有的性格与品质。
1998年带着青涩记忆,怀揣着梦想,同许多青年人一样从象牙塔走来,开启了人生的新航程。书记员、法官助理、法官,一个中国式法官的成长历程,李梅仙完成了一次次的蜕变。
由于自己是非法律专业,为了让自己更早、更快地适应和干好法律工作,对得起自己办理的每一起案件,李梅仙完成了从 “门外汉”到 “专业法官”的转变。2002年,她开始专注于法律专业本科课程的学习。历时2年,2004年顺利通过了法律本科的学习考试,取得了云南大学法律本科自学考试文凭,2005年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成功嫁接,从此走上了“专业法官”之路。
十年来,随着法院案件数的迅速增长,人民群众对司法需求也日趋增加,她也每年给自己加码,案件办理数以每年50件、70件、90件、120件的速度快速增长,并以无一件案件超审限、无一件案件当事人长期上访、无错案的骄人成绩成为了富源县十佳政法干警、曲靖市法院系统办案能手、云南省法院系统办案标兵。
荣誉的背后是堆积成山的牛皮纸,是一次次的送达、调解,是反复不断的庭审、教说,是一次次的痛心疾首,是无数次的无可奈何,是无数个挑灯夜战,是无数次当事人的纠缠与无理取闹,是无数次高品质的裁判,是无数次是非明断后的辛勤付出,是无数个定纷止争后的坦然。
在她自己的印象中,这样几件案件串起了她的审判故事。2007年,陈某在煤矿受工伤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坐着轮椅来开庭,要求解除劳动关系,一次性赔偿工伤各项待遇。煤矿则坚持不解除劳动合同,每月支付生活费用及护理费。李梅仙多次到煤矿找到矿主,磨破嘴皮,动之以情,几番周折,终于将60多万元一次性赔偿款交到了陈某的手里。陈某接过赔偿款时,激动得双手颤抖,嘴角蠕动了好一会儿才说出“谢谢!”。2008年2月,李家村的刘姓兄弟三人为一块宅基地发生纠纷,她去巡回开庭,当场丈量面积,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她坚持用雨伞撑着开完了庭,这时,鞋子、裤腿已经全湿了,在回来的途中,走在泥泞的泥巴路上,鞋都坏了,最终感动了刘姓三兄弟,三兄弟和解了。2014年7月,为了一件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案件,多次奔波在法院与纠纷现场的来回中,在臭气熏天的小河边丈量工程的长和宽,当事人很感动,双方在有分歧的数据上做了让步,案件得以顺利处理。
与同事的和谐相处串起了她的处世之道。她常说:“一人添上一根柴,黄土也能炼成金”。在其他庭需要组合议庭人员不足时,她总是主动帮忙。虽是法官,但组合议庭没问题,当书记员也没有问题,打杂干小事也没有问题,朴实无华就是她的本色。她总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只有相互帮助,我们才能共同进步。只有以诚相待,和谐共处,才会有凝聚力,才会有战斗力。我们是同事,也是战友,任何一场战役的胜败,对你、我来说都同样重要,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就是提升战斗力的法宝。只要人人心中有一股正气、光明磊落,再疑难的案件也可以化解,再大的压力也压不垮法官的脊梁。每个法律人都努力一点点,中国法治也就进步一点点,这样希望就有了,中国梦也在咫尺之间。
女儿的茁壮成长也串起了她的简朴生活。工作与生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刚毅正直的性格、忙碌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生活,经历了婚姻的失败,至今独自一人带着女儿生活。女儿从小自己一手带大,幼儿园、小学、初中,来来往往,很多同事劝说她,让女儿住校,她都婉笑说:不辛苦,可以应付。如今女儿上了高中,为了让女儿能有更好的学习、休息环境,她依旧将女儿办成了走读生。加班加点,还要去接送女儿,早上六点送到学校,晚上十一点接,来来往往这一切为的是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尽管工作生活都是如此的辛苦,但在她的灵魂深处依旧缠着对阳春白雪的向往与追求。偶尔的生活感触、办案经历汇成了零星丁点的散文、诗歌见诸报端媒体,为枯燥的法官生活增添了几分亮色。
其诗有言:“为了你,我不怕跋涉千里万里,为了你,哪怕面对凄风苦雨”。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诗中的画面,坦然面对当事人的误解、谩骂、甚至直接的人生攻击。婚姻的不幸,女儿的埋怨,同事的理解,生活工作的琐碎、繁杂、清贫,这些都没有动摇她对工作的热情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眷念。
其念有语:“我只是一片小小的绿叶,我愿把一生奉献给脚下的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