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这是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名词;做起来确是细小、揪心、繁琐的审判工作。在每一个司法案件面前,他们苦口婆心,为的是弥合双方矛盾;在每一个当事人面前,他们尽量不去触碰过往的伤疤,为的是他们能够尽快痊愈;在每一条法律面前,他们全力去维护、去捍卫,为的是还社会、群众一个公平正义。缘此,他们必须选择扎根大地。他们坚信是一棵小树就要努力的生长,让他枝繁叶茂,即使只是一颗野草,也要以自己的方式尽力的生长,长出自己的色彩。
在富源一个80余万人口的县城,60余名法官,20余名工作人员,办理着每年4000余件的各类案件,30余年来,案件数成倍增长,法官数基本维持不变。几十年来,他们级别高的达到副院长(正科级),偶尔个别能够交流到他处任职,更多的是一线办案,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运气好的享受一下副主任科员待遇,运气差的就只有在科员这一级别一干到底了,这就是基层法院的生存现状。
一个、两个、三个、五个……,他们还在一线办案……一件件,一个个当事人来了走、走了来。回首,向来萧瑟处,只有那渐渐老去的法官依旧在灯火阑珊处,以最长情的方式坚守着这片心灵的故土。
老“顽童”法官——高朴稳
信手拈来,高朴稳副院长1984年进入富源法院至今已31年,从青春年少到半百之年,已知天命。见过太多的纷纷扰扰,见过太多的你争我不让,是历经洗礼后的从容与淡定。富源法院的干警几乎很少称呼他职务,都直呼他“老高”。“老高”欣然接受,自己也为得到这称呼而自得其乐。从1984年至1993年,近10年的时间,老高扎根于富村中心法庭,1993年换到中安中心法庭一干又到了1996年;1996年至2002年期间转战营上镇挂职党委副书记,又是6年;2002年至今任富源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得益于在基层的长期历练,经过连续两次质的提升,他也完成了从普通审判员到领导岗位的转换。对于大多数基层法院的法官们来说,老高的人生经历应该也是出彩的,从书记员到审判员,从普通审判员到乡镇领导再到院领导的转变与提升,不可谓不出彩。如今的老高依旧忙碌在法院的审判、行政事务中,为法院的大事、小事忙碌着。在一起起案件的争吵中,你能看见老高劝架的影子;在年轻法官迷茫、困惑的时候,你可以到“老高”的办公室闲聊一番,一杯浓茶,几个玩笑让年轻法官淡然了许多;在法院面对巨大涉法涉诉信访压力面前,老高奔走于矿村矛盾之间,协调于村委会领导、乡镇干部、煤矿老板之间,你也许不知道他会被多少人冷语、在多少人面前吃上闭门羹,但他会为大河镇某村民长期上访林权问题得到解决而欣喜若狂;会为后所镇20余户村民与煤矿之间的矛盾化解而把自己灌醉,更会为富村镇某村村民们喝上甘甜的泉水而高歌一曲。记得2012年是富源县人民法院全面实施人民陪审员职能拓展的一年,为全面挖掘人民陪审员在法院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不耽搁时间,及早获得来自基层一线的第一手材料。在连续几个周末,“老高”带领笔者及法庭工作人员,带着案子转战富村、营上、竹园、墨红等乡镇,详细观察陪审员与群众的沟通方式,记录陪审员送达法律文书的技巧,调解相邻纠纷的窍门与独特沟通技能。最终形成了《富源县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调解沟通艺术故事集》
如今的“老高”每次在处理完一件纠纷、化解完一段矛盾后,偶尔来几句自我调侃。全然完成了从军旅生涯到法官职业蜕变;完成了从军人的服从到法官带着脚镣跳舞的灵活转换,军人的严谨、刚毅与法官的细腻、倾听、原则被“老高”灵活演绎着,在法律、情感之间架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今天的“老高”,你会不时地发现,他在与年轻人谈理想、谈未来,还不时地听到他吼吼嗓子:《东风破》、《菊花台》、《你是我的小苹果》。
“济民”法官—— 耿济民
耿济民是富源法院墨红中心法庭庭长,已在法院工作20年,参加工作至今,辗转于黄泥河、富村、墨红中心法庭,至今未离开过一线法庭;在墨红镇,耿济民获得了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墨红镇化解社会矛盾“四大金刚”之一。
1995年耿济民从人民教师转岗到富源县人民法院工作,从教书育人的主动工作到被动处理人事纠纷、社会矛盾。没有光环的背景,却有扎根基层的底色。同耿济民一同进入法庭的许多人都从法庭到院机关再到其他部门转岗和任职重要部门,他却坚守着一线法庭20年,到顶也就是一个人民法庭庭长。用他自己的话说:别看他人繁华无限,我自办案有其乐,办案就是他的本职。2010年,在处理墨红镇某村民起诉邻居相邻权纠纷案件中,原本认为很简单的案件,最后经过多次庭前调解都未能达成协议,后经过开庭审判,已经制作好了判决书等工作。但鉴于双方矛盾纠纷较大,耿济民决定再次到现场调解,经过多番了解得知,双方本没有太多大的纠纷矛盾,只是平时邻里相处,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心犯怵,你不让我从你家门口过,我让你绕道走,干脆以相邻权纠纷起诉你。就这样一来二去,矛盾不断升级,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引发更大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情况,耿济民邀请了村干部、综治员、人民调解员、邻居多方做工作,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已制作好的判决书就这样搁浅。
从人民教师到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人民法庭庭长,教书育人,公正司法,都是做人的工作,教师把每一个学生教好,法官应把每一件案件裁判好这就是责任与担当,耿济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95年耿济民从富源县富村乡第二中学进入了富源县富村中心法庭任办事员,三年后来到富源县黄泥河中心法庭任科员,并从此开始了真正的法官生涯,经历了从科员、副庭长、到庭长的转换。深处基层法庭,面对的更多的是邻里纠纷、家庭矛盾,都是些“听起来事小、办起来事大、理起来麻烦”的民事案件。他深知其中的奥妙,其实这些都是平时的小矛盾、小纠纷,有时甚至是言语上的简单冲突,引发了更大矛盾的产生。仅在2011年经他办理的案件85%通过巡回办案方式审结,82%的案件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并实现了当庭兑现。处审判案件外,作为中心法庭庭长的耿济民,更多的工作是参与到了乡镇社会矛盾化解的前移工作中,大量的矛盾化解纠纷排查被前移,避免了所辖乡镇诉讼的快速增长,增进了村民和谐与稳定,也给自己赢得了化解村民矛盾纠纷“四大金刚”之一的称号。
像其所在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说的那样,耿济民:其人如其名,用自己简单的行动,朴实的语言解开一个个矛盾纠纷的死结,让善良回归善良,让和谐回归和谐,济民于矛盾,还世间于太平。
“大姐”法官——张琼
张琼(女)副主任科员,已在法院工作35年,至今仍奋战在审判一线。
说起张琼,给人的印象是淡定从容的大姐,不苟言笑、与世无争,悠悠的脚步迈着方寸,一幅常在思考的神态,也许是长期职业思考的习惯养成了这样的气质。
1980年,带着梦想与憧憬踏进富源法院,这一干就是35年,是一个孩提从童年、少年、青年走向中年的历程。1987年,张琼遇到了自己最亲密的人生伴侣杨秀华。结婚之初,很多世人的眼光认为一名共和国的女法官怎么会嫁给一个没有固定工作的人。事实却证明,张琼的选择是正确的。为了支持妻子的工作,丈夫一边在外面经营小本生意,一边投身于照顾家庭及子女的重任。1994年,张琼患上了脑瘤,在长达2个月的手术康复期间,丈夫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张琼快速得以康复。2002年,女儿顺利考进了曲靖一中,丈夫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在那个时代他们被传为佳话,并被奉为模范家庭。
今天,在富源法院每天的上下班的队伍里,依然有她忙碌的身影,工年35年,享受的仅是副主任科员待遇,她无怨无悔;23年一线审判、3000余例实战案例,让她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深法官。一线办案、公平正义依然是她奋战的舞台和默默为之努力的方向。
这些是由云南高院“五老法官”系列报道想到的基层法院在职老法官,像他们一样依然坚守在审判一线的还有很多很多,陈玲在职35年、史光粉34年、杨德昆33年、莫庆书31年……就这样数下去,他们还在延续着最初的梦想公平正义。
他们依旧在累积着自己的办案数,依旧在关心着司法改革的每一次风吹草动;书桌上、柜子里依旧是厚厚的卷宗在等待着他们翻阅;无数个焦急、彷徨的当事人依旧在等待着他们给出的一次次公平正义。